[2021/10/04]   狂賀!! 洪崇烈老師研究成果發表於傑出學術期刊PLOS MEDICINE

PLoS Med.

IF:11.069

(SCIE,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10/169)

Associations of obesity and malnutrition with cardiac remodeling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Asian adults: A cohort study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3661. eCollection 2021 Jun.

Shih-Chieh Chien, Chanchal Chandramouli, Chi-In Lo, Chao-Feng Lin, Kuo-Tzu Sung, Wen-Hung Huang, Yau-Huei Lai, Chun-Ho Yun, Cheng-Huang Su, Hung-I Yeh, Ta-Chuan Hung, Chung-Lieh Hung* (洪崇烈), Carolyn S P Lam

研究動機: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和心力衰竭 (HF) 的已知危險因素,與一般人群的不良心臟重塑有關。人們對營養狀況如何改變肥胖在心血管結構功能和相關預後之間的關係知之甚少。

解決問題:

我們旨在研究一班人口學族群中肥胖和營養狀況的臨床特徵、心血管功能變化和臨床結果之間的關聯。

中文摘要:

方法:我們檢查了 2009 6 月至 2012 12 月期間在心血管健康篩查計劃中招募的 5,300 名連續無症狀亞洲參與者(平均年齡 49.6 ± 11.4 歲,64.8% 男性)。描述了參與者的臨床和心臟結構和功能的特徵,並進一步分層分析肥胖和營養狀況的亞族群。肥胖由體重指數 (BMI)(低,≤25 kg/m2 [];高,>25 kg/m2 [肥胖])(世衛組織推薦的亞洲臨界值)進行索引。營養狀況主要由血清白蛋白 (SA) 濃度(低,<45 g/L [營養不良];高,≥45 g/L [營養良好])定義,其次由預後營養指數 (PNI) 和全球GLIM標準指數進一步分析。 Cox 比例風險模型用於檢查 1 年因 HF 住院或全因死亡率的複合結果,同時調整年齡、性別和其他臨床因素。

結果:2,096 (39.0%)名高營養非肥胖(低 BMI、高 SA)、1,369 (25.8%) 名高營養肥胖(高 BMI、高 SA)、1,154 (21.8%) 名低營養非肥胖(低 BMI、低 SA)和 68112.8%)名肥胖低營養狀態參與者(高 BMI、低 SA)。肥胖合併營養不良的參與者平均年齡較大 (54.5 ± 11.4 ),女性更多 (41%),平均腰圍較高 (91.7 ± 8.8 cm),體脂百分比最高 (32%),並且與所有其他亞族群相比,高血壓 (32%)、糖尿病 (12%) 和心血管疾病史 (11%) 的患病率 (所有 p < 0.001) N-末端前 B 型利鈉 (NT-proBNP) 水平在營養不良(與營養良好相比)組中顯著增加,且在瘦(70.7 ± 177.3 36.8 ± 40.4 pg/mL)和肥胖( 73.1 ± 216.8 33.2 ± 40.8 pg/mL)(兩者均 p < 0.001)參與者呈現一致趨勢。肥胖合併營養不良的參與者的左心室重構也更大(左心室質量指數,44.2 ± 1.52 33.8 ± 8.28 gm/m2;相對壁厚 0.39 ± 0.05 0.38 ± 0.06)和更差的舒張功能(TDI-e' 7.97 ± 2.16 對比 9.87 ± 2.47 cm/sE/e' 9.19 ± 3.01 對比 7.36 ± 2.31;左心房容積指數 19.5 ± 7.66 對比 14.9 ± 5.49 mL/m2)營養(低 BMI、高 SA)組以及所有其他亞族群(全部 p < 0.001)。在長達中位 3.6 年(四分位距為 2.5 4.8 年)的追蹤,肥胖營養不良組的複合結局的多變量調整風險最高(風險比 [HR] 2.4995% CI 1.43 4.34p = 0.001),其次是營養不良(HR 1.7895% CI 1.04 3.04p = 0.034)和肥胖營養良好(HR 1.4195% CI 0.77 2.58p = 0.27)組(瘦肉) - 營養良好的群體作為參考)。當以其他人體測量指標(腰圍和體脂)和其他營養狀況指標(PNI GLIM 標準)作為索引時,結果是一致的。

結論:在我們對台灣無症狀成人的人口學研究中,我們發現營養狀況不佳的肥胖個體具有最高的心血管合併症和心衰竭風險、最不良的心臟重塑和最差的臨床心血管預後。

回上頁